從工程機械之都到智能制造之城
5月15日,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一代工程機械”為主題的第三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閉幕,四天展期累計觀眾超過35萬人次,展會交易額536億元。
自2019年至今,兩年一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已舉辦三屆。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徐念沙深有感觸地說,湖南省特別是長沙市工程機械產業,已經站到了世界舞臺,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乃至世界工程機械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也催生了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這一世界級的行業展會。
國際展會的背后,是“工程機械之都”長沙在全球業界的實力擔當。
長沙工程機械集群產業規模連續十多年居全國首位,擁有2022年全球工程機械50強5家,上榜企業銷售額303.81億美元,占全球銷售份額約13.7%。
2022年,長沙工程機械產業集群規模約2000億元,擁有20余家國家級、100余家省級創新平臺,規模以上工程機械企業從業人員7.7萬余人,占全國總從業人員的36%。長沙成為僅次于美國伊利諾伊州和日本東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地。
工程機械是長沙首個過千億的產業,是長沙先進制造業的一張閃亮“名片”。
一路走來,和我國其他制造業一樣,長沙工程機械產業也曾面臨產業附加值低,科創力不高的瓶頸。
2015年,國家將智能制造確立為推進制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有識之士提出,中國的智能制造必須采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并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技術路線。
為推動先進制造業盡快走出困境,實現產業升級,長沙2015年起陸續出臺了《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長沙建設國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關于支持工業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若干政策》等文件,為企業向智能化轉型保駕護航。通過政策扶持,引導企業智能化改造,全力打造“智造之城”。
自此,在重點領域和基礎較好的工程機械企業中,以眾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為代表的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示范成果不斷擴大。
今年5月11日,在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期間,中聯重科舉辦了“科技獻禮新時代”科技成果展。中聯重科自1992年創辦,從8名科技人員起家的院辦企業,一步步成長為世界知名行業巨子,國家先進制造業亮麗名片。近幾年來,更是順應時勢,積極作為,成為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作為湖南省“一號工程”和“十大重點項目之首”,將于今年年底全面竣工投產的中聯智慧產業城項目,是“工程機械之都”長沙從“制造之城”升級為“智造之城”的生動案例。
中聯智慧產業城共布局8個全球領先的燈塔工廠,匯聚300條智能產線,600多項產線專利技術。通過全面的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升級,形成以4大主機園區、4大關鍵零部件中心和8大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1個國際標準秘書處為核心的先進制造產業集群,不僅平均每6分鐘下線一臺挖掘機,而且將實現每7.5分鐘生產一臺高空作業機械,每18分鐘制造一輛汽車起重機,每30分鐘打造一臺臂架泵車。
中聯重科董事長、CEO詹純新曾表示,中聯重科將通過建設智慧產業城,把傳統制造全面升級為智能制造,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將現代工業和諧融入到自然生態之中。
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久久為功,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長沙工程機械巨頭們深知,只有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構建智能制造體系,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補齊產業短板,才能推動工程機械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5月初,三一科學城全面動工,同樣被全球業界關注。
該項目位于長沙經開區,是三一集團當年實施“雙進戰略”,進入省會長沙的發祥之地。
三一科學城開發建設中,充分運用三一建筑工業化體系,從傳統的施工模式向智能建造轉型。建設過程全面構建“智能策劃、智能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智能運營”智能建造五大場景。
近年來,三一集團啟動數智化轉型,依托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以“燈塔工廠”建設為核心,構建了智能產品、智能制造、智能運營等場景,以數智化重構并驅動業務發展,提升企業整體數智化能力與核心競爭力。
三一科學城的建設中充分實現運用了集團生產的挖掘機、起重機、自卸車等終端產品,其中智慧塔吊、智慧挖機、電動攪拌車、新型砼泵車等三一智能產品進行了工況試驗,是三一集團數智化轉型、推動建設工業化的實踐平臺。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加快邁向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發展智能制造是實現制造業提質增效的重要途徑。進一步加快智能制造領域創新突破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激發經濟新動能的重要驅動力。作為培育了5家全球工程機械產業50強企業的長沙,對打造智能制造之城重要性的理解,自然與眾不同。
“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加快傳統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關鍵。”三一集團創始人梁穩根曾提出,“十四五”期間,應加快發展智能制造產業鏈體系。
從粗放增長到精明增長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長沙工業跨過百億元大關后,從一個重大項目到一個產業鏈再到一個產業生態圈,長沙產業發展的“滾雪球”效應加速形成。
為改變過去遍地開花、散兵游勇式的工業經濟粗放增長發展模式,長沙開始實施“園區興工”戰略,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
走進瀏陽經開區藍思科技的生產基地,百級無塵車間里,幾名身著無塵衣的工作人員正進行日常的設備管理調試。這里沒有流水線上埋頭操作的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機械手有條不紊地作業。
2006年,藍思科技將研發生產基地重心遷移至長沙,落戶瀏陽經開區。發展至今,藍思科技已成為全球顯示和防護玻璃行業產能最大的上市公司,是全球消費電子視窗防護玻璃領域的技術開創者和引領者。
2022年,藍思科技長沙工廠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
在智能制造的助推下,通過不斷擴充產能,藍思科技在湖南長沙(瀏陽、星沙、榔梨、黃花)、湘潭,廣東東莞、江蘇泰州及越南等地擁有近萬畝研發生產基地,吸引了產業鏈上下游上百家企業轉移到湖南,直接和間接創造就業崗位數十萬個,形成了一個規模日漸擴大的消費電子產業集群。
機器換人,產線升級,長沙制造已開始全面向智能制造要效益。隨著一批批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一批批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項目陸續落戶長沙,智能制造持續深入推進,長沙經濟正從粗放增長走向“精明增長”。
威勝集團2016年引入智能化生產線與智能協作機器人,實現了人機協作、自動化柔性組裝、工序間物流自動傳遞,大大提升了生產質量和效率。去年,人機協同作業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優勝場景。
“為推動智能化轉型,長沙市政府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建立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為企業高效生產高質量產品提供咨詢服務。除此之外,政策的支持吸引許多配套設備生產商聚集到長沙,為企業購買高質量零件提供便利,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使企業更具競爭力。”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長沙發展智能制造的生態環境很好。
長沙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超過200萬臺,累計開發工業App超過2萬個;大力推進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全市“上云上平臺”中小企業累計超過10萬戶(次),上平臺中小企業超過6000戶(次)。市級智能制造試點企業總數達1462家,獲評“中國智能制造50強”企業5家(數量居全國第一)、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7家、優秀場景14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獲評省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9家、省級智能制造標桿車間16個(數量均居全省第一),博世長沙工廠、三一集團18號工廠被認證為全球“燈塔工廠”。
去年以來,長沙圍繞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產業等領域共發布三批247個應用場景,投資額超80億元;發布“長沙城市超級大腦1.0”,支撐民生服務、政務服務等12個業務領域58類智慧應用場景。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