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工程機械產業,攀高向新立標桿
- 分類: 集群動態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4-08-14 17:59
- 訪問量: 0
【概要描述】 工程機械產業是湖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自2010年產業規模“問鼎”全國第一以來,已連續14年在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主要指標上居全國首位。長沙作為“工程機械之都”,已培育出5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是全國第一、世界第三的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地。長沙市工程機械集群成為首批入選并通過驗收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023年,湖南工程機械產業總規模約2100億元,“工程機械湘軍”攀高向新,在智能化、綠色化、全球化等方面樹起標桿、引領行業。
【行業資訊】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丨工程機械產業,攀高向新立標桿
【概要描述】 工程機械產業是湖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自2010年產業規模“問鼎”全國第一以來,已連續14年在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主要指標上居全國首位。長沙作為“工程機械之都”,已培育出5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是全國第一、世界第三的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地。長沙市工程機械集群成為首批入選并通過驗收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023年,湖南工程機械產業總規模約2100億元,“工程機械湘軍”攀高向新,在智能化、綠色化、全球化等方面樹起標桿、引領行業。
- 分類: 集群動態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24-08-14 17:59
- 訪問量: 0
【產業名片】
工程機械產業是湖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自2010年產業規模“問鼎”全國第一以來,已連續14年在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主要指標上居全國首位。長沙作為“工程機械之都”,已培育出5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是全國第一、世界第三的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地。長沙市工程機械集群成為首批入選并通過驗收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023年,湖南工程機械產業總規模約2100億元,“工程機械湘軍”攀高向新,在智能化、綠色化、全球化等方面樹起標桿、引領行業。
(長沙經開區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公司車間外景。通訊員 攝)
中伏時節,烈日灼燒。陜西小保當煤礦地下400米,煤海開采作業忙碌。鐵建重工大斷面快速掘錨智能成套裝備馬力全開,“探-掘-支-運”全工序協同作業。
工效提升5倍,月進尺突破1750米!這一新產品,破解了煤礦開采設備“掘”“錨”無法同步的世界性難題。
從世界第一高樓到世界第一跨海大橋,從1000℃高溫下的鋼廠熔爐到零下60℃的極寒地帶,高原之上的川藏鐵路,深海之下的石油勘探……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鏈發揮優勢,釋放潛能,鍛造超強裝備,筑牢湖南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基本盤”。
從一枝獨秀到多點開花
“向新興領域挺進,產業筑起更寬廣的‘護城河’”
近日,世界最大跨徑雙層懸索橋——獅子洋大橋,迎來新的施工“超級助手”,中聯重科R20000-720在大橋西索塔完成立塔安裝。
這是全球最大的塔式起重機:額定起重力矩20000噸米,最大起重量720噸。
“大塊頭”里有大智慧。該塔機融合了158項創新科研成果、305項發明專利,其中有12項世界首創技術。
(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中聯重科R20000-720在常德下線。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魯融冰 攝)
關鍵核心技術,是產品制勝市場的不二法寶。“工程機械湘軍”陣營,個個都有“王牌”在手。
老牌名將,中聯塔機笑傲群雄;三一挖機連續13年全國銷量第一;山河液壓靜力壓樁機和露天鑿巖設備實現“登頂”。
新銳企業,鐵建重工鑄造“地下蛟龍”,星邦智能專注高機勢不可擋,五新隧裝也在隧道施工領域闖出一片天地。
統計顯示,湖南工程機械產品涵蓋12大類、100多個小類、近500個型號,占全國工程機械產品種類的70%左右。
“風景”更在高處。湖南企業生產的混凝土機械、建筑起重機械、挖掘機械、樁工機械、掘進機等產品產銷量全國第一,其中混凝土機械、挖掘機、建筑起重機、全斷面隧道掘進機等產品產銷量世界第一。
市場風云變幻,湖南工程機械何以“長盛不衰”?
長沙市工程機械行業協會秘書長袁振一語道破玄機:“湘字號”工程機械的升級換代,從未間斷。
如智能作業方面,三一首臺救災機器人已實現交付,可完成自主返回出發點、危險環境自主撤出等任務;智能全地面起重機實現了一鍵伸縮臂、一鍵掛卸配重等核心技術開發。
產品所向披靡,企業橫向擴面。袁振認為:“湖南工程機械積極向新興領域挺進,產業筑起更寬廣的‘護城河’。”
目前,湖南擁有工程機械上下游企業上千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888家、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14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0家。產業集群帶動效應愈發明顯,主機廠、上下游、相關產業、細分領域之間融合發展。
如2021年在北交所敲鐘上市的五新隧裝在隧道裝備領域闖出一番天地后,放大地下掘進技術經驗優勢,在礦山領域“小試牛刀”,收效不凡。公司礦山裝備事業部總經理楊理祥大膽估測:小斷面掘進“利器”智能掘進鉆車WD561,將成為公司下一個“爆品”。
7月23日,省委書記沈曉明在長沙調研工程機械產業發展時強調,要大力提升工程機械裝備的自主配套和本地配套能力,加大關鍵零部件配套企業引進力度,著力補齊產業發展短板。
“目前我省工程機械就近配套率約50%,這在行業已是不錯的水平。”省工程機械產業工作專班相關負責人介紹,但本地配套以結構件等低端配套為主,在關鍵的大噸位發動機、高端液壓件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短板。
直面痛點,補鏈強鏈。眼下,在長沙,萬鑫精工年產50萬臺減速機建設項目,已開展基礎施工;在岳陽,年產10萬噸工程機械精密鍛件及機械零部件加工項目,正在試投產;在婁底,三一中興百億油缸項目,部分設備到位調試……湖南升級創建國家工程機械制造業創新中心,積極搭建行業協同創新網絡,針對高端液壓件、傳動件、主泵、底盤等關鍵核心技術和工程機械電動化等行業共性技術,以集群之力合力攻關。
從數字化車間到智慧化工地
“在鋼鐵與機械的硬核世界,工業AI已在打造未來。”
48噸的挖掘機,在中聯智慧產業城中大挖智能裝配車間,最快每6分鐘下線一臺。
0.6立方米的閥塊上,百余個孔大小不一,卻都光滑圓潤。在三一18號廠房機床,一次成型,合格率近100%。
平均產能提升70%、制造周期縮短55%、工藝設計效率提升50%以上……
走進工程機械湘企龍頭制造車間,數字化帶來的生產質效提升,直接而熱烈。
“在鋼鐵與機械的硬核世界,工業AI已在打造未來。”三一集團流程信息化總部副總監沈軍武說,最初是在工廠內部,設備、生產線、工廠、產品打破數據孤島。如今,產業鏈上下游的實時狀態,都在數據流上。
(長沙經開區三一重工產業園,被業界稱為“最聰明的廠房”的18號廠房。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童迪 攝)
8月8日,“三一集團C端客戶設備大數據管理平臺”屏幕上,顯示著約22.94萬臺在線工程機械設備實時運行情況,該平臺已累計接入近百萬臺設備的數據。
記者看到,當天12時27分,地圖上吉林松原亮起黃燈,是當地一名挖掘機客戶發出維修請求;12時28分,維修工程師接單;13時10分,故障排除,客戶設備恢復運行。
在沈軍武看來,“數智化”主要包含三個核心內容:車間智能制造,是否能做到數字化排單、柔性生產;產品智能化,是否能做到能感知、會思考;經營管理的數字化轉型,是否能夠做到基于大數據的機器決策。
走出車間,來到工地,湖南工程機械產業鏈創造的無人化設備集群作業場景,越來越多。
2023年8月,104國道徐州睢寧段2標段養護工程施工現場,無人駕駛攤鋪機、無人駕駛壓路機等共6臺設備集群作業。
眼下,在安徽宣涇高速一期工程,三一無人機群已完成工程兩個標段的中面層施工,累計施工里程達80公里。
鐵建重工的數字孿生系統,能夠“復制”工地現場。
在鐵建重工長沙第二產業園總裝廠房,數字孿生研究所副所長王永勝輕擊屏幕,一個與施工現場“同生共長”的數字工地實時呈現,深圳地鐵施工現場的盾構機作業數據顯現出來,畫面顏色有深有淺。
“這是一組盾構機刀盤正面的數字孿生畫面,不同顏色代表刀片的受力、磨損情況。”王永勝說,以前盾構機在施工中出了狀況,主要靠人工判斷,可能存在誤判;通過數字孿生系統,能夠避免人工誤差。實時分析數據,工程師還可以有針對性地優化下一代產品。
袁振表示,智能化方面,湖南工程機械品牌與國外知名企業并跑,但在電動化領域,已經領跑。“領跑的既有產品、也有技術。”
去年7月,中聯重科換電站投產;前不久,三一四軸純電動混凝土攪拌車“E-mixer”出口新加坡。相比傳統燃油攪拌車,電動攪拌車可減少45%的碳排放。
電動重型設備,續航問題難解。中聯重科與陜汽、寧普時代等強強聯合,打造全場景補能方式和定制化解決方案,換電過程不到5分鐘;三一“E-mixer”續航里程可達150公里,充滿電只需2小時。
從產品出海到產業出海
“全球化,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計”
增長24.6%!今年上半年,湖南省出口工程機械166.2億元,再次大幅增長。
2021年以來,國內房地產、基建等下游需求波動,工程機械行業在底部蟄伏。
長沙市工程機械行業協會秘書長袁振認為,工程機械這輪周期,內冷外熱。
海外市場到底有多“熱”?
前5月,三一集團18號廠房接待了1500批次外賓,同比增加40%。
今年來,工程機械湘企參展忙:2月亮相美國租賃展,4月亮相2024法國巴黎國際工程機械與建材機械博覽會,5月參加中非經貿博覽會走進非洲(肯尼亞專場)活動,還有巴西國際工程機械展、2024越南礦業及工程機械展……
展會現場,“中聯極光綠”“三一紅”“星邦藍”等湖南工程機械品牌,“吸粉”無數,斬獲大量訂單。
20世紀90年代,江麓機電生產的塔機,就備受東南亞、非洲等海外客戶的青睞。
2000年前后,長沙工程機械“三駕馬車”開始出海,并在隨后20年成就了多個國際并購經典案例,工程機械湘企聲名大振。
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曾表示,一家國際化的企業,要善于“買位置”和“找空位”。“買位置”即通過并購,整合優勢技術、網絡渠道等資源,在國際市場獲取新位置;“找空位”,即瞄準一些剛起步或者有潛力的市場,搶先進入,迅速占據“一席之地”。
當前,選擇國際展會,中聯重科有的放矢。中聯重科海外公司副總經理伍偉恒介紹,全力鞏固東南亞、中東等傳統優勢市場,著重開拓非洲、拉美等快速增長市場,努力突破歐洲、北美等高端發達市場,是公司海外發展的區域戰略,參加國際展會、亮相拳頭產品與此高度吻合。
這也是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的“主戰場”。
在西歐、北美等地區,不乏工程機械巨頭,如何與卡特彼勒這樣的百年名企爭客戶、搶市場?
“全球化,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計。”三一集團董事長向文波表示,過去的“國際化”是簡單地將產品銷到海外,現在的“全球化”則是將產品出口變成產業出口,通過全球化的資源配置,進一步推動本土化,更好地滿足全球客戶需求。
如,征戰歐洲,三一先設立辦事處,再創辦分公司,最后升級建設投產三一歐洲貝德堡產業園;產品也由混凝土機械,逐漸調整為流動港機、挖掘機、履帶吊和樁機,因地制宜研發生產設備。
從單純貿易到海外投資,再到建廠、建園區;從雇傭本地員工,到完善當地營銷服務網絡,深耕國際市場,不斷調整戰略布局,“工程機械湘軍”在世界舞臺美名遠揚。
著眼產業鏈出海,迎著工程機械再制造出口風口,湘企爭先布局。
在湘瓊先進制造業共建產業園,中聯重科正在建設“中聯海南國際高端裝備產業園”,未來將把二手設備送到項目基地維修、改造、輕組裝,并借助東方深水港優勢銷往海外。三一打造工程機械維修中心與工程機械再制造中心,進一步增強出海勢能。
今年前4月,三一歐洲和北美市場銷售同比增長高達120%。截至2023年底,中聯重科在海外已建設近400個直營網點,全球海外員工超5000人。
【鏈主企業談】
三一集團:向新提質再攀高
工程機械行業是反映基建投資冷暖的晴雨表,也是我國制造業領域中發展速度較快、技術實力較強、市場份額較大的行業之一。三一集團董事長向文波認為,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給傳統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對工程機械行業而言,最不能錯過的是時代賦予的機會。
據了解,三一集團目前正堅定不移地推進“全球化”“數智化”“低碳化”等“三化”戰略,以構建企業新質生產力,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在向文波看來,海外市場對中國工程機械制造商具有更大的潛力,但中國工程機械的全球化仍面臨許多挑戰,如產品的高關稅等,行業企業要通過制造全球化、研發全球化、產品服務全球化,去解決這些問題。
向文波對行業發展充滿信心。他說,工程機械行業正處在一個千載難逢的技術窗口期,企業要做的,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去創造需求、激活需求;人類對工程機械的需求還有很大空間,尤其人口老齡化將帶來更大的勞動力替代需求,工程機械遠遠沒有見頂。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