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2017-2022年,中國農業機械市場規模由3911億增長至5310億,農業機械保有量從2018年的1.98億臺增長到2022年的2.09億臺。而根據農業農村部預計,未來我國農業機械市場規模將在2027年達到7196億元,對應2022-2027年復合增長率約為5.2%。
2014年中聯重科收購奇瑞重工,進入農業機械行業并將其視作公司戰略板塊業務。2022年,中聯重科農機板塊營收21.38億,占總營收的5.14%。
2015年鐵建重工新疆有限公司成立。2018年,成功下線第一臺高端智能六行箱式采棉機,打破了國外品牌對該領域裝備技術長達數十年的壟斷。
2016年柳工推出甘蔗收獲機。柳工2022年年報表示,柳工甘蔗收獲機已成為國內該產品領域的第一品牌。
2020年徐工集團成立徐工農裝。2022年,徐工推出4D系列拖拉機、MXR系列履帶式聯合收獲機。如今,徐工已經實現了拖拉機和收獲機械的批量投放市場。
2021年三一重工經營范圍新增農業機械制造、農業機械銷售。2022年,山河智能、國機重工常林有限公司進軍農機。
2023年臨工智慧農業裝備產業園項目簽約。
農機到底有何魔力?能讓這么多的工程機械大佬加入“戰局”。《工程機械品牌網》從農機市場的機遇,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入手,簡要分析,為您揭開農機如此吸引人的秘密。
近年來,國家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農業機械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2004年,國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鼓勵、扶持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使用先進使用的農業機械,促進農業機械化,建設現代農業;2010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提出“鼓勵形成若干個具有先進制造水平和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完善產業組織結構,形成以大型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相配套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集中度和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
2018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大型企業由單機制造為主向成套裝備集成為主轉變,支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另一方面,2004年起實施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我國農業機械行業的發展起到了直接推動作用。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從2004年的0.7億元增加到2021年度的192億元,2022為220億元,補貼的范圍由2004年66個縣擴大到涵蓋全國所有的農牧業縣(場);補貼機具種類從9大類18小類擴大到15大類44小類,幾乎包括了所有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機械。同時,國家實行農機減免稅長效政策,對農機制造業實行傾斜的稅收政策,增值稅率為9%。此外,各地財政也對重點扶持的農機產品實行累加補貼、作業補貼和保障性補貼,一些省市還首次對玉米收獲機械等實行普惠制補貼。
產業政策的頒布和實行為一方面為國內農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而補貼政策的實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具有強烈購買意愿而缺乏購買力的問題。這些政策的頒布為農機企業發展和農機技術進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鼓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放活土地經營權,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
在鼓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背景下,土地集約化和生產規模化成為了主流趨勢,通過農業機械進行生產作業亦隨之成為了必然趨勢。農業機械化不但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且能降低勞動成本。因此,土地集約化發展和土地經營方式的創新為農機行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 國家科研投入加強
近年來,受到行業技術水平進步、用戶年齡結構改變、信息智能高度普及、產業調整持續深入等因素的影響,農機用戶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用戶對于農機產品的需求不再僅僅停留于“性價比高、耐用”的層面,而是對機械的先進、適用、舒適、節能、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滿足用戶多樣性的需求,農機產品技術升級和更新換代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
《中國制造2025》將農機裝備列入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并確定了“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復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的發展方向。
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實施了17項“智能農機裝備”重點專項,中央財政經費投入總額達到3.5億元,且對每個專項的投入均超過1,500萬元。此外,農業部啟動“十三五”重點實驗室及科學觀測實驗站建設,“現代農業裝備”學科群新增農業部植保工程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產品產地處理裝備重點實驗室等6個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形成由1個綜合性重點實驗室、14個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和5個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組成的學科群實驗室體系。由此可見,國家對農業機械裝備的科研投入也正在持續加強。
綜上所述,農機產品技術升級和更新換代加速以及國家對農機裝備的科研投入增加為農機制造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0 3 農機市場的挑戰
技術水平不足,產品結構單一
我國農機行業早期發展主要采用技術引進、模仿創新的模式,主要產品和技術均依賴國外。行業中的大部分企業對知識產權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創新意識,盡管各類資本紛紛涌入農業機械行業,但資金的投入重點多在增加產能,而非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容易引發低價競爭。此外,我國農機行業高端產品的性能、質量以及研發手段與國際知名公司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產品標準化、模塊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提高。考慮到技術研發的周期性和積累性,國內農機企業在短期趕上國際農機生產企業有較大難度。
市場競爭激烈,格局趨向集中
04 智慧農機成未來發展方向
對于農機智慧化發展,中聯重科作為我國農機行業標桿企業,自加入農機行業以來,始終堅持智能農機和智慧農業一體化發展。中聯重科以農機為載體,以數據為紐帶,以農藝為場景,實現全環節覆蓋、全地域覆蓋、全數據打通,智能農機+智慧農業雙輪驅動發展。在農機裝備端,中聯重科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拖拉機、小麥機械、水稻機械、玉米機械上的實踐應用,推出人工智能農機產品。在北斗導航和無人駕駛技術的加持下,中聯重科研制的大馬力拖拉機無人作業精度誤差可控制在2cm以內。在生產種植端,實現了農作物“耕、種、管、收、儲”全過程信息感知、定量決策、精準投入、智能作業。在管理平臺端,搭建農機裝備工業互聯網平臺、人工智能平臺和智慧農業平臺,實現了農機、農藝、農信三網融合。
智慧農機是未來發展方向已經成為共識。研制出智能型采棉機的鐵建重工對智慧農機的發展充滿信心。鐵建重工首席科學家、企業技術中心主任劉飛香表示,智慧農業是發展方向,實現高端農機的智能化、智慧化勢在必行。現在鐵建重工的采棉機已經突破了采凈率識別系統、靜電感應識別系統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下一步,如何實現無人化采收,無人化作業,是鐵建重工研究的重點。未來,鐵建重工還將推進農機與農業的高度融合。讓采棉機在采收過程中,能夠自動地獲得棉花的質量、產量、土壤等信息,為棉花的種植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農機的智能化一定會推進農業的智慧化。
我國農業及農機行業處于百年難遇的戰略機遇期,新的機會和藍海市場大量的存在,工程機械行業的跨界大佬紛至沓來,這意味著給農機行業注入了高質量的新鮮血液,有助于國產農機整體產業的升級,雖然說農機行業的發展本身有著不小的挑戰,但是我們相信,未來,農機市場一定會越來越好。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